
研学旅行彻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而是引领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参与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今天的内容主要以生活中的研学旅行为切入点,对具体的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具体跟着小研一起来看~
01
研学旅行实践教学重要性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6年9月13日,“中学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发布,提出要发展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在这“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研学旅行实践教学是素养发展的关键途径。
加强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有助于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
研学旅行不仅是一种跨越空间的教育,还是一种跨越文化的教育。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世界。
经过研学旅行,学生会极大地开阔视野,增进学识,锤炼自身的意识,并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会跨越不同地区,感受不同民族和的文化,逐渐形成更加宽阔的文化胸襟。
另外,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等,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

第二,研学旅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大自然是更好的教材,也是天然的实验室。
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会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感受四季的变化,感知世界的博大,最终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而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其创新探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不同,研学旅行这一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等。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研学旅行前会积极做好策划和准备工作,在研学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学生展开自主合作,并在旅行之后会分享感悟等。
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关键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辨析思维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在具体的研学旅行中,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团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明确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成为有责任感的人等。
同时,在旅行研学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合作、分享、接纳、包容等,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02
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的向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
研学旅行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是门具有较强实践导向性的课程。
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需坚持系统性原则,依据学生的需求与学科特点,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期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以促使三个阶段的有效衔接。
但是,在实际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通常缺三统筹思维。
首先,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没考虑到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街接性,通常表现为课前的准备不足,课堂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意,课后缺少反馈与总结。
其次,设计研学旅行的课程时,没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大多数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失去了相应的教育功能,游玩属性超过了深化学习属性,且演变为游玩大于学习及只旅游而不学习的情形。
最后,研学旅行的规划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基本保障、应急方案、风险评估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学生主体性不明确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并对社会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旨。
研学旅行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保证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现动态化自主探究。
但是,在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时,许多教师会依据自己的专长编排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兴趣。
同时,在设计研学旅行的教学内容时,有的教师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与记录,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不能得到保障。
同时,有的教师在研学旅行中会大包大揽,对学生的全部活动进行细致的安排,导致研学旅行的开展流于形式。
(三)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学习与总结反思有密切联系,课程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与学校的其他常规课不同,主要是因为该课程没有标准的答案,更注重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自主探究。
因此,课程评价体系是否健全极其关键。
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评价主体太单一,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者研学旅行的组织教师进行统一评价,而学生自评及研学基地的评价等基本末涉及,这影响了研学旅行评价的全面性。
第二,课程的评价指标不合理,很多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其评价指标通常是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表现的综合素养与形成的实践技能很少涉及,这就导致课堂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03
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开展策略分析
(一)精心设定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在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定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1)制订知识目标。
在研学旅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预设知识目标,包括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多个学科的知识目标。
如历史知识目标、地理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目标等,促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
(2)制订能力目标。
教师应围绕学生研学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研学旅行的能力目标。
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和处理相关的信息,并构建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
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疑问,并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交流中,使学生在交流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研学旅行活动的后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研学旅行结果进行汇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3)制订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促进学生在参与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义务感,最终促使学生的情感获得发展 。

(二)确定研学旅行的内容
精心确定研学旅行的内容,是开展研学旅行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决定了这一活动开展的效果。
因此,学校应从两个方面确定研学旅行的内容。
一方面,学校应结合《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等,逐渐形成校本课程。
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内容时,应严格根据地方特色、季节变化、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旅行研学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在确定研学旅行内容时,学校还必须设计多元化的跨学科内容,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获得多个学科的知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游览泰山的研学旅行中,学校应将自然科学、地理、历史、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
使学生在泰山研学旅行中,通过对植物和地形地貌的观察,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
还可以引领学生在泰山研学旅行中,了解泰山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等,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丰富研学旅行主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时,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丰富的研学旅行主题,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中国科技馆的研学旅行中,学生在使用先进科学仪器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科学奥秘、体验科学乐趣的目的,还感知到中国科技的进步,并树立为科技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宏伟目标。
再如,在北京研学之旅中,学生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在聆听国歌、观看国旗缓缓升起的过程中,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并暗自下决心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学校还可以将相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融入研学旅行中,促使学生在具体的研学旅行中,提升综合素养。

(四)做好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
研学旅行与学校教育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教育的空间出现了是显著的变化。
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入社会、大自然中。
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习场所从课堂逐渐转变为校外集体,学生的管理难度、安全风险逐渐增加。
因此,在加强研学旅行教学时,学校应全面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做好安全工作的预案,防患于未然。
具体而言,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时,应选择具有资质的、社会信任度较高的旅行社作为合作单位;
在活动开展之前,还必须举行相关的安全大会,对参与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
且必须指导学生提前购买安全保险,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五)建立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学旅行开展的效果。
同时,研学旅行评价还是一项持续性工作,贯穿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
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在制订研学旅行课程计划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完善评价体系时,立足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在肯定学生努力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应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这项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自然中。
深化学生所学的诸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